•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陕西高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时间:2016年11月18日 信息来源:渭南师范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社科专家述论红色精神百年史(摘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0期刊发丁德科教授、王昌民研究员撰写的《红色精神百年史述论》。全文共七部分,约4.3万字。本网摘要刊发。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教育引领下,工农兵和知识分子都对党的红色历史与红色精神有了高度认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传承红色精神,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精神。这种创造精神是红色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本质都是对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继承和发扬。

(一)抗美援朝战争孕育的“抗美援朝精神”

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条件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刚刚诞生一周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得不应朝鲜政府的要求,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暴、威武不屈、顽强战斗,经过六次重大战役,迫使美军不得不退到“三八线”以南,并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在世界上留下的软弱可欺形象,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英勇战斗、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牺牲、顾全大局、协同作战,壮烈牺牲36万多人,涌现了大量英雄人物,如毛岸英、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以及上甘岭战役的英雄群体。他们的英雄事迹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2010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阐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缅怀志愿军英烈的献身精神,缅怀中朝友好,精辟概括了“抗美援朝精神”,其主要内容有:“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培育和形成的“北大荒精神”

1954年和1955年,按照党中央“屯垦戍边”的方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派遣3万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开赴地处黑龙江三江平原的北大荒,开拓北大荒。1958年,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王震将军率领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北大荒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之后,又有20万支边青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城市知识青年相继投身垦区的开发建设。他们不畏艰难和困苦,扎根北疆、建设北疆、美化北疆。他们顾全大局,在三年困难时期,为支援内地灾区,自己节衣缩食,忍饥挨饿,用野菜和野果充饥。经过三代人60多年的艰苦创业、开发建设,北大荒荒无人烟的亘古荒原建成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北大仓”。北大荒人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黑龙江垦区在为共和国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培育出“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集中体现了三代拓荒者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既是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动体现,更是垦区不断突破、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有人说,“北大荒精神”是在特定群体中形成的,是北大荒人的精神。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北大荒精神的实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因而是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培育和形成的“大庆精神”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时候,诞生于东北黑土地上的大庆油田,成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大庆人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情怀,以“革命加拼命”“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用了三年的时间,建成了年产600吨的大油田,为国家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成为国家工业战线的先进典型。1964年2月,毛泽东主席号召“工业学大庆”。

大庆精神是大庆石油人在石油大会战中以“两论”,即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为指导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是从学习、探索、生产、管理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精神瑰宝。大庆精神是由众多的精神要素构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构成大庆精神的基本框架。科学求实的态度和方法,“三老四严”的传统和作风,战胜艰难困苦的智慧和勇气,无私无畏的奉献意识和境界,构成大庆精神的主体要素。“铁人”精神、“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垒”精神、“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修旧利废”精神等是大庆精神的突出表现。大庆精神所展示的最显著特色是方方面面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大庆精神所激励的最高理想是人人事事追求工作中的卓越;大庆精神所昭示的最高尚道德行为是始终如一的勇于奉献;大庆精神的政治本色是爱国;大庆精神的实业至上追求是石油;大庆精神的科学基础是“两论”;大庆精神的主体意识是自创;大庆精神的价值取向是一流;大庆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奉献。“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的“雷锋精神”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彻祖国大地。雷锋同志是一个普通战士,在部队仅工作和生活了两年零八个月,就干出了许多让人称赞的不平凡的事情。他爱学习,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他爱思考,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尤其是善于反思,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记录着他思想的精华;他爱劳动,时常参加一些义务劳动。做好事是他的自觉行动;他热爱本职工作,以“螺丝钉”精神,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对损害集体利益的事情毫不留情地抵制;他热爱人民,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给灾区捐钱物;他热爱党,党和领导叫怎样去做,他就不折不扣地按照党的指示去做。他认为,“听党的话,就会开放出事业的花朵”。

50多年来,研究雷锋精神的论文成果非常多。学者们一致认为,雷锋精神具有强烈的道德伦理价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雷锋精神的本质特性是: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与实践性。雷锋精神对于当下市场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社会教育具有积极意义。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力量。来自雷锋故乡的学者全面概括了雷锋精神的八种内涵:一是“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子’精神”;二是“追求崇高、不断学习的‘钉子’精神”;三是“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四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螺丝钉’精神”;五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百宝箱’精神”;六是“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傻子’精神”;七是“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八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诚实’精神”。

50多年来,一个由亿万人民群众自觉参加的学雷锋活动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提高。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仍然具有强大的精神作用、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阐明了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他说:“发扬光大雷锋精神,仍然为我们这个时代进步所必需,仍然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所必需。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发扬‘钉子’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五)严重经济困难时期产生的“焦裕禄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期,连续三年严重困难,使得国内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严重经济困难的时候,焦裕禄同志担任了黄河故道上著名灾区县兰考县的县委书记。他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内涝和盐碱等“三害”,他心中只装着兰考的老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他深入灾害第一线,寻找改变贫穷面貌的根本途径,终因积劳成疾,牺牲在治沙前线,年仅42岁。焦裕禄的英雄事迹感人肺腑,英名响彻祖国大地,受到媒体的重视和报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模人物的杰出代表,成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并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的榜样,鼓舞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战胜严重经济困难,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更大更多的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座精神丰碑。”

2009年,习近平同志到兰考参观焦裕禄纪念园和事迹展时,对焦裕禄精神作过高度评价,他指出,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201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深情感怀焦裕禄事迹对一代共产党人成长的影响,深刻阐述了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勉励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要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习近平同志关于焦裕禄精神的两次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焦裕禄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向导和科学的思想指南。

(六)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培育和形成的“红旗渠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期,处于太行山南端的河南省林县人民不仅面临着频繁的自然灾害,而且还面对着严重缺水的困境。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不向自然灾害和生活困境低头,决心劈山凿洞向漳河要水。于是,林县的当代“愚公”们从1962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他们奋战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他们靠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在恶劣的施工条件下,团结协作,克服困难。他们在生活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劳动,流血流汗,挨饿受冻。他们用10年时间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成了总长度为1525公里的红旗渠。他们创造了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人工天河。当红旗在太行山上飘扬的时候,就产生了当代“愚公”用汗水浇灌、用鲜血染红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的建成,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称之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先后有1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红旗渠题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的题词是:“发扬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山区。”胡锦涛同志在1995年视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是一个典范,它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有人曾这样比拟:如果说,大庆油田是工业系统艰苦奋斗的典型,那么,红旗渠则是农业系统艰苦奋斗的榜样了。这样的比拟是恰当的。红旗渠不仅改善了林县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而且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旗渠是屹立在太行山上的一块不朽的丰碑。

(七)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培育和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正处于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和核威慑之下。1955年,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决定:一定要搞出我们自己的原子弹、导弹。1958年又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导弹;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27日,在本土成功进行了“两弹”结合飞行爆炸试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从而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核讹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核武器和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广大科技人员在设备和技术条件十分落后,缺少关键材料和图纸的情况下,钻研技术,自制设备,攻克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解决了苏联专家撤走后遗留下来的种种难题。1958年开始建设的导弹发射与核试验基地,是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建设的,那里的环境非常恶劣。国防科技界的创业者们住帐篷、睡地窖、喝苦水、战风沙,以昂扬的斗志战胜艰难困苦,创造了许多一流的业绩。不少科学家及许多技术人员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国防尖端项目,涉及众多学科交叉的科技领域,需要众多研究所和多个工业部门的配合,这些单位以大局为重,只要是“两弹一星”的协作配套任务,就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只要是“两弹一星”任务的需要,就毫无保留地大力支持。

1999年9月,中央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提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和中国科学院的同志在以“两弹一星”为主要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两弹一星”研制队伍在几十年奋斗拼搏中凝练而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两弹一星”事业起步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是“两弹一星”事业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依靠集体智慧协同攻关,不断创新、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生动体现。

(八)抗击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中孕育的“抗洪精神”

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大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受灾省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同前来支援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一起,团结奋战,力挽狂澜,同洪水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取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在抗洪救灾中,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发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全国一盘棋”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无私地大力支持抗洪第一线军民。中国大地上涌动起全民族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澎湃热潮,展现出全民族万众一心战胜洪涝灾害的壮丽画卷。

1998年10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的实质是,以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精神为灵魂;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全局利益至上的大局意识为核心;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为纽带;以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旗帜;以自强不息、贵公重义、艰苦奋斗、同舟共济、自尊自励等传统美德为血脉为营养。

(九)改革开放新时期培育和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

2003年10月16日清晨、2005年10月17日凌晨和2008年9月28日傍晚,由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分别载着我国6位航天员成功返航,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完全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是继“两弹一星”后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全国人民怎能忘记,从茫茫戈壁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海洋的远望号测量船,神州大地处处留下了几代航天工作者奋斗的足迹;从试验室到各生产企业,洒下了几代航天工作者辛勤的汗水。航天人舍弃都市生活的繁华,而选择戈壁滩上的寂寞;舍弃求取功名的机会而选择默默无闻的奉献。他们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协同攻坚,突破道道技术难关,创造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他们为祖国的强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奉献了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和热血汗水,创造了一个个飞天的奇迹。

2005年11月26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伟大成就,全面总结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经验,并且将载人航天精神精辟地总结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四个特别”是中国航天人精神状态、思想境界、意志品格、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爱国、奉献是载人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自强、创新是载人航天精神的支撑基点;团结、协同是载人航天精神的时代特征。这些精神将激励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做好本职工作,为知识创新和文化创造贡献自己的智慧。

(十)抗震救灾过程中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2级特大地震。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空前的团结,中华民族精神瞬时凝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情就是命令,救人就是任务,抢险就是责任,关爱就是义务。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队到厂矿、从机关到基层、从街道到学校,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国家领导人亲临抗震一线指挥;各级领导和共产党员身先士卒,组织群众,抢险救援;10万人民解放军将士组成的抢险队伍不怕牺牲、艰苦奋战;大量救灾物资源源不断送入灾区,赈灾募捐活动此起彼伏;20万志愿者参与灾后重建,为灾民劳累奔波;在灾难造成的废墟中,更有许多互助友爱、患难与共、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先人后己的动人故事;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全力以赴,伸出援手,奉献大爱。全国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协同一致,谱写出一曲气吞山河、感天动地的抗灾壮歌。

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200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一篇: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多项省级奖励
下一篇:“统战知识进高校、统战部长讲统战”试点培训报告会在我校举行
(作者:佚名 编辑:渭南师范学院)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