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是中华民族复兴之国策大事!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24期发表丁德科、王昌民《论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文章。文章指出: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是中华民族复兴之国策大事!地方师范院校应该也能够成为培养教育硕士的主体。主要观点摘要如下:
强国必先强教育。高水平的教育必有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并且必然促使基础教育师资高学历化。这是一切国家持续发达的重要动力源。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相对薄弱,教师队伍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还很低,严重制约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提高教育质量与提高教师质量的关系:“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师质量的提升必然包含着教师的高学历化。因此,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是关系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最为基础和应该优先的事,是国策大事,需从提高认识、改革制度、理顺体制、完善政策、创新模式等方面做出策划。
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基础教育师资高学历化。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是教师高学历化的先导。美国教师教育与专业标准委员会关于教师教育学术标准的研究、霍姆斯小组关于教学专业化知识基础的研究、教育家们关于教师个人实践知识问题的研究都表明,高质量的教师在学科专业方面是学者,在教育专业方面是专家。这些研究奠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双专业”属性的理论基础。这种“双专业”属性决定了教师教育的高层次性。“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提出了基础教育师资高学历化的客观要求。发达国家普遍比较早地要求基础教育师资达到研究生学历,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现象。日本教师教育较早地实现了高学历化,1986年,小学教师中具有学士或硕士学位的已达58.4%,初中教师达75.6%。在德国,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要求相当于我国的学士,高中教师的学历要求为硕士。将教师的学历提高到博士或硕士水平,也是美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1976年,美国中小学教师中,62%拥有学士学位,37%拥有硕士学位;1986年,48%拥有学士学位,51%拥有硕士学位;1996年,42%拥有学士学位,55%拥有硕士学位。2000年,美国公立小学、中学教师中博士已占到5.06%、5.94%,私立小学、中学教师中博士占到3.27%、7.08%。目前美国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人数仍在增长,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自20世纪中叶起,发达国家通过教师教育大学化、教师教育认可制度、实施专业继续教育,实现基础教育教师高学历化。
从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历程看,基础教育师资高学历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教师质量提高的必然趋势。这个“一定水平”一方面是指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另一方面是指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义务教育的年限扩大到高中阶段。当我们国家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且在普及高中教育的时候,教师学历层次和质量的提高是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实在之举,当务之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也迫切要求“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提高专业学术性水平。中小学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修养,而且要有一定的学科探究能力,善于把学科内容“转换”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学术性的要求和学术研究的训练,促使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必须放在硕士水平上。
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的问题就应该作为国策大事来实施,教师教育发展应把扩大教育硕士的规模作为战略重点之一,应该考虑教育硕士培养速度和规模的两兼顾。仅靠重点师范大学和其他设置教育学院的综合大学培养教育硕士,远远不能够满足基础教育教师提高学历的要求,不能最大限度地给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处在地市的师范院校虽有教授百十人,却基本不被列入研究生教育院校之列,相当数量的地方师范院校属于研究生教育“空壳校”,导致教育硕士培养规模偏小,导致基础教育师资高学历化进程缓慢。同时导致这些院校缺乏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持续发展。因此,实现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是国策大事,我们必须有如此高度的认识。
如果把地方师范院校培养教育硕士的潜力挖掘出来,那么,培养规模至少可以扩大三分之一,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的历程也可大大缩短。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应该也能够成为培养教育硕士的主体。
地方师范院校在学科综合化转型以后,学科门类有较大增加,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形成相互支撑的格局,文理基础学科(包括教育学科)的研究水平大幅度提高,科学研究引入到师范生的培养过程。这为地方师范院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与其他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也积累了研究生教育的实力和经验,不仅可以开展好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还可以在若干优势学科开展地方需要的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在总结多年教师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深入中小学课堂,开展课堂研究,开展专门学科教与学的研究,开发学科教育的硕士学位课程,丰富学科教学法、学科教材与教学案例分析等课程的内容,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的明显特征和优势,办出教师专业教育的特色。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参与建设全国性教师研修公共服务体系,参与研发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在线课程,为提升教师的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地方师范院校与当地的重点中小学合作,协同培养,办出一批“教师发展学校”或教师教育的“临床学校”,就会使培养出的教育硕士在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
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动力源何在?是源源不断涌现的高水平人才。但是,作为给人才“打基础”的基础教育,师资结构却呈现为低层次型,具备硕士学历者凤毛麟角。其结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偏弱,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步履缓慢,教育质量与教育强国的要求很不适应。“强国梦”应该从“强师梦”开始。社会大众都认同“学历高必定水平高”的常识。地方教育事业以至经济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关于实现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也存在对此举措国策性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甚至有“控制研究生布点,地方院校缺乏培养研究生能力”等错误观点的影响。为了做好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培养工作,这里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完善教育硕士培养机构资格认可的基础上扩大地方师范院校办学自主权。尽快全面在地方师范院校开展教育硕士培养。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协调地方师范院校与当地中小学校的合作关系,构建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教师的良性机制。三是更新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以教育科学发展的眼光,从教师高学历化和中小学小班化的角度考虑,从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的迫切性考虑,科学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教师编制计划,统筹考虑近期需求和长远发展,系统安排重点师范大学和地方师范院校的培养能力,使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建立在科学有效务实的基础上。
(摘自《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4期,原文16000字)
下一篇::渭南市委副书记王爱民深入我校调研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竞赛场馆建设工作